看了报纸宣传,知道要把废旧利乐包装纸收集起来了,可是没有专门的地方扔;看了电视介绍,明白要把玻璃和金属垃圾挑拣出来了,可是也没有地方收;听了慈善动员,把半新的二手衣物和家具整理出来了,可是没有组织愿意消毒、接收……当有关环保的宣传变得越来越普及,当市民的环保意识越来越高,当更多人愿意投身参加此类活动时,却常常碰到类似的困局。
一个变得越来越成熟的城市里,不缺具有环保意识的人士。但从意识落实到实践,总是缺那么一点什么。这往往使得已经迈出去的践行环保第一步,变得“后继无步”,成为了孤独的、落单的一步。
这不由让人想起,在世博园看到的那些来自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他们在推进市民养成环保生活理念时是怎么做的。
在英国剑桥,慈善机构号召市民捐献衣物时,除了发宣传单,还会把塑料袋放在居民家门口,居民只要按照塑料袋上标明的时间把二手衣塞进口袋放在门口,机构就会前来领取,无需居民自己扛着衣被到处去找接收单位。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新城区的主干道新修时,特意专设了宽裕的自行车道,鼓励大家节能减排绿色出行,也就此不仅仅停留在宣讲层面。
在上海,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组织和社区正在注意到这第一步、第二步之间的空当。在采访黄浦新苑时,我就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有着几十年驾龄的朱先生和一群有车的业主自发倡议“少开一天车”。社区干部闻讯立即在小区门口安放了数辆自行车,供业主们免费租用,鼓励他们在环保路上继续前行。当有一些居民把利乐包装纸和过期药物收集起来后,社区又每月在小区广场组织设摊,用鲜花和盆栽置换居民手中收集的这些物资。
当大家尝试着迈出通往更美好生活的第一步时,有关部门要做的就是提供这么一个互动的姿态,鼓励他们能放心地迈出践行第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