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天,33名矿工全部生还——智利人创造了令全世界为之动容的生命奇迹。中国是一个矿难多发的国家,“智利奇迹”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借鉴和启示?“新华视点”记者在第一时间与安监部门官员、相关专家及煤矿负责人面对面,感受他们的体会。
紧急避难所:守护生命的第一道屏障
(背景)智利圣何塞铜矿的井下应急机制在井下辟建的避难所被认为是守护矿工生命的第一道屏障,这里存储着紧急情况下使用的食物和水源。矿工们在最初的17天里,依靠每人每48小时吃两汤勺罐头鱼、半片饼干和半杯牛奶支撑到地面上首批救援物资到达。救援过程中,营救人员设计了一种名叫“白兰鸽”的救援器材,专门给矿工运送食品和药品,通过通风管送至避难所。被形容为“胶囊”的救生舱,重250千克,内部装备供氧、通讯和逃生设备,就是它最终搭乘33名矿工和救援人员依次从700米深地下逐一升井。
记者:安全事故最根本的是防患于未然。智利的井下紧急避难所给我们在防范方面提供了哪些借鉴?
黄毅(国家安监总局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井下紧急避难所在此次救援中的作用非常显著。险情发生之后工人进入避难所,这里除为被困矿工提供食品、水和空气流通等条件外,还可以提供温度调节、排泄物处置等多方面保障,是矿工生存的重要保证,也为救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智利救援的方案制订科学和井下设施齐备值得肯定,为我国矿井建设和管理提供了一定借鉴,但智利有其特殊性,不能一概而论。我国目前正在强制推行避险系统和避险设备的安装与建立,根据国务院23号文件,煤矿、非煤矿山要在3年之内建立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等。逾期未安装的,将面临相应惩处。
刘铁民(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配置避险硐室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已有强制性规定,起到了不错的效果。智利被困矿工能够生存下来,井下避险硐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几乎每一位升井矿工身体状况都不错,也十分兴奋,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井下被困期间生存条件上的差异。
我国一些矿难伤亡人数众多,缺乏完善的紧急避险系统是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在计划强制推行井下紧急避险系统,但落实存在困难,特别是井下避险硐室投入巨大,而且除了一次性投入外还要有日常维护,这对小矿来说更是压力不小。
王权(黑龙江省煤炭生产安全管理局局长):智利33名被困矿工全部获救得益于科学高效的救援方案和先进的救援装备。从中可以看出整合分散的救援资源、建立一支统一编制的全国性安全生产救援队伍,配备先进救援设备,提高应急救援效率和水平,对于一国突发事件救援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当发生矿难时,避险和施救都比铜矿困难得多,因此对我国来说,建立并推广井下监测、人员定位、紧急避险、供水自救、通讯联络等避险系统,在井下作业场所附近和事先设定的避难地点放置足够的救生物资等措施非常重要。井下通风、通水、轨道等配套设施不仅要完备,更要科技化、现代化,用高投入提高井下矿工安全保障水平。
团结互助、冷静自救:“地下工夫”需在地上练
(背景)发生坍塌事故后,33名矿工自发组织起来,积极与地面救援人员取得联系。一名经验丰富的老矿工担任了领导者的角色,他指挥大家用一辆汽车的蓄电池为头灯充电,用手头的机械寻找水源;一名矿工成了井下的临时医生,他负责为其他矿工抽血和采集尿液样本,再通过专门传递设备送到地面上的医生手中。另外,在挖掘过程中,矿工们还帮助清理井下的碎石;有31年丰富采矿经验的矿工组织大家绘制一份周围地形的详细地图,这为后来的地面救援提供了很大方便。
记者:智利矿工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冷静的头脑在这次事件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任何矿难救援成功都离不开矿工的自救,我们从中收获了什么?
黄毅:智利矿工能在避难所中有经验地划分出生活区、活动区和娱乐区,并且进行有序的生活,体现了自救意识和本领,应该说这与平时的培训和教育有很大关系。
我国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如王家岭矿难时,矿工自发组织自救,赢得了宝贵的生存时间。如果平时不注重培训,事发时手足无措,即便是井上全力救援,也不可能取得成功。然而不能忽视的是,我国一些小的矿井仍然缺乏相关培训,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检查和排查力度,保证矿工安全。
刘建民(黑龙江龙煤矿业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从智利本次救援最终成功收尾可以看出,提高井下作业人员素质对于提高遇险人员生还几率、为救援工作争取宝贵时间的重要性。我国应进一步加大井下人员培训,增强矿工自救能力。除生产劳动组织外,在基层生产单位还应建立相应的矿工自救组织,以经验丰富的老矿工为骨干,通过定期培训、演练和检查,提高矿难发生后有组织的自救、互救能力。
刘铁民:目前我国矿山企业的组织形式从下往上分别是班组、队或段、矿、公司。在最基层的班级一级,已基本被发包出去,有些到矿一级也已被承包,有些还是层层转包。生产调度和一线工人之间没有直接的组织联系,维系他们的只是经济利益。虽然目前各个层级、各个岗位也都存在,但系统就是无法有效地运行起来。
这就像自行车零件堆在地上,人是骑不走的,必须要把零件有机地组装起来,系统才能有效运行。没有形成链条的生产组织形式导致投入不足、教育培训缺失、生产力水平低下、管理混乱,最终导致事故的多发。
智利矿难在整个抢险救援过程中,所有应急响应活动统一指挥、紧密协调、现场组建了专家组,设立科学实验室,对所有救援活动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和技术实验,确保万无一失,既节省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贺美宣(山西省煤矿厅应急救援处副处长):我国许多煤矿,尤其是小煤矿的工人,在上岗前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他们的自救意识和水平缺乏,一旦发生井下事故,不利于开展自救。这需要各类企业和监管部门加强监管、提高矿工的培训率和培训水平。
心理疏导、人文关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救援”
(背景)智利送给地下矿工的物资除了食物、药品和衣物等基本生活必需品,还包括游戏机、足球比赛集锦,家属视频录像等满足精神生活的用品,光纤通讯设备传递的矿工和家人之间的影像成为支撑这些矿工士气最大的功臣。智利当局还邀请美国航空航天局一个专家小组,借助航天员在茫茫太空中的生活经验,为受困矿工在空间狭小、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保证生活质量提供。
为了保证受困矿工的身体健康,营养师制定了特殊的食谱,限定矿工每人每天摄入的热量不超过2200卡路里;为矿工提供了用灭菌铜纤维制造的短袜,以防止感染脚气;从9月中旬开始,一名健身教练还通过闭路电视,每天带领受困矿工健身一小时;矿工出井时都会戴上一副造价450美元的太阳镜以保护眼睛。
记者:一起地方性事故,演变成全球数千家媒体直播的生死大营救。如何看待这感天动地的一幕?
黄毅:智利矿工救援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令人印象深刻,这对鼓舞士气、调节精神有积极作用。我国在灾难救援中,一贯坚持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救援的精神。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把工作的重心放在防范风险和预警上。
王权:智利这次救援可贵之处在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救援”,这种举全国之力的救援效果十分显著,我国在王家岭矿难救援中也有过这样的举措。救援奇迹既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不抛弃不放弃的救援理念,也展现出了救援组、医疗组、遇险者家属以及普通群众无私的援助和被困人员求生的坚定信念。
刘铁民:在智利矿难救援中反映出智利上下认同一个理念--尊重生命,即使倾全国之力救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值得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救援最初无法确定被困人员是否还活着,但人们没有放弃,最终打通了井下通道,为救援提供决策信息起到了关键作用。
应认真分析总结这次矿难抢救成功的经验,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感性认识层面,而把感性上升为知识,再把知识形成制度,才能发挥长远效用。